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1. 亲密对话:和爱人如何表达诉求
和爱人(包括伴侣、恋人等)沟通的技巧并没有那么难学,难学的是沟通时需要具备的心态。
目前,互联网上流行的不少关于爱情的「心学」,这话有点得罪人,但确实不怎么健康。
很多人恰恰就是学了太多的技巧,但不知道该怎么样配合合适的心态去运用,所以一旦发现反馈不对,立马心态崩塌,甚至大发脾气。
对「被爱」的感知力,比学习爱人更加重要
一个女孩子,无意间触碰了男友的底线:冲动提分手。
男生非常在意这点,和女方大吵一架,虽然在女方的努力下两人和好,但男友的态度相比较于过去还是显得过于冷漠了些,女孩非常紧张,不知道怎样才能恢复关系。
当时这个姑娘差不多被网友骂成了筛子,很多人说这是她自找的,经常故意提分手,男生也不会再那么珍惜对自己的感情了,如今男生的反应肯定是骑驴找马,就等着分分钟被甩吧。
就算分不了手,从现在开始女孩也没有主动权了,她活该。
换个视角看:
首先,「一直处在关系的上位」这本身就不是很健康的状态,爱人之间主动权不断流动其实是挺正常的现象。
其次,这个男生被戳破底线后,不管多么的不情不愿,他还是妥协了女生和好的请求,而这,本身就是「男方还爱着女方」的一个信号。
在意识到对方还爱着自己,那这个问题其实就很简单了。
坦然认错。既然一开始是自己做了错事,那对方有情绪,余怒未消,这也是挺正常的事情,接受就好了,对方不想理自己,就暂时先别烦人家。
既然对方已经在退让了,明明那么生气,还妥协了自己和好的要求。那对方退了一步的同时,自己也退一步即可,看对方需要什么,对症下药提供就行。但不强迫对方回应,也不强迫对方必须听自己的。
至于对方到底是不是骑驴找马,这个其实并不需要去揣测,因为目前男方的妥协肉眼可见,而他的动机则需要用时间论证。因此,不用那么急着灰心丧气,也不用着急去询问,好好观察就行了。
是的,一个看似无解问题,解决方法就是这么简单。
哪怕自己不会说话,不知道甜言蜜语,也可以分分钟实践。
感情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就是这样的。
当自己意识到被爱着的时候,就非常愿意主动去付出去爱。
而不少人之所以觉得生活不快乐、很缺爱,就是因为他们对「被爱」的标准设置得太高,所以他们完全感受不到另一半在爱着自己,自然不愿意去付出、去妥协。
很多人渴望的并不是爱,而是「被宠爱」。
他们认为的真正的爱,是自己瞌睡的时候恰好收到一个枕头,是自己掉眼泪的时候来一个人说出完美的安慰的话,是自己渴望糖果的时候别人给自己一大盒歌帝梵。
如果别人没有按照他的想法给予,而是瞌睡的时候把他推清醒,掉眼泪的时候笨拙地劝告,渴望糖果的时候告诉他你的牙齿现在不适合吃糖,这些人就会很崩溃,觉得世界不爱他们,所谓的爱都是骗人的。
如果爱的标准如此之高的话,那这个世界的大多数人确实是缺爱的。
问题是,这个世界上,爱没有那么稀缺,但完美且恰好戳中你需求的表达爱的方式,则是非常稀缺的。
很多博主说,只有先学会爱人,才能被爱。这个共识放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应该反过来:人只有学会被爱,才能学会去爱人。
学会被爱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区分对方的善意是否是真的还是欺骗,这个太多人说了所以不详谈,而另一个,则是拓展爱的广度,打开天窗去看世界。
在这里要注意一点:学会习惯被爱,并不仅仅是体验爱人给你的爱。
爱对人来说其实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如影随形,除了爱情本身以外,亲情、朋友、上下级的欣赏、同事之间的扶持,以至于陌生人给你的小小的善意……
其实都是爱。
大到你的爱人送你你喜欢的礼物,小到排队的时候对方让给你一个位子,这些都是爱。
先不要急着去设置爱的标准,可以先设置一个底线,那些对你好的、的的确确存在的善意,先不要纠结方法是否让自己满意,先感受到它的存在,然后告诉自己:我是被爱着的,我自然,也需要去回应对方。
当意识到自己被爱着的时候,才能理解对方的情绪,在理解了对方的情绪之后,才能做出更加双赢且满足双方共同利益的做法。
感知别人的善意和爱,是学会设身处地的基础。
那些擅长沟通,非常会说话的人,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口才真的好,而是因为有相当一部分人,具有很强的感知力,他们在意识到对方的善意之后,会快速地给予回应,从而让主动方觉得:我付出的东西是值得的,我也愿意继续付出。
这是成为一个懂如何爱人、且自信自立的人的必备的心态,至于具体怎么操作,专栏之后的文章会详谈。
试图拿捏伴侣,只会让感情更糟
互联网上大量流行着各种各样的「拿捏伴侣」的技巧,甚至还会细分到不同年龄段、不同血型、不同星座的人,大家乐此不疲,总结了各种各样的经验。
这些经验是错的么?
倒也不是,很多技巧确实是管用的,我自己也会研究研究。
但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当沉迷于「拿捏伴侣」,而且真的通过一些技巧拿捏了伴侣的话,那么这个人,除非只是想短期捞一笔,否则距离糟糕的结局也不远了。
不要随便考验人性(这里说的不是考验人品)。
而拿捏伴侣,这本身也是一种对人性的极端的考验。
拿捏失败也就算了,如果真的拿捏成功,那意味着你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你可以随意操控你们感情的走向、你的伴侣的情绪、你的伴侣的想法,甚至 TA 对你的看法,你都可以通过话术去操控改变。
人的天性就是自私利己,试问,在这样的环境下,能有几个人可以做到完全地保持本心,真正把对方当成一个平等的个体,而非打着拿捏的旗号肆意伤害控制?
既然自己可以通过话术让对方听自己的话,那如果自己犯了错,是不是也可以通过拿捏技巧,让对方反过来和自己认错呢?
反正以我的经验和观察,那些沉迷于情感技巧,而且真的学出了一点东西的人,不仅没有更加珍惜感情,反而在尝到了甜头之后,对感情愈发地不珍惜:反正对方高兴不高兴左右就是自己一个技巧的事儿,那何必要真的付出真心,去认真完成对彼此的承诺呢?
问题是,这年头没几个人是真的傻子,一时的欺骗倒也就算了,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家总会想明白的。
到那时候,人家看明白了虚情假意,还会真的继续这段明摆着吃亏的感情么?
所以说做人吧,想学技巧没毛病,技巧的的确确也能改善你的生活的细节,但技巧的意义也就仅限于此了。
除非说你就是想直接捞一笔走人,做个短期买卖,如果抱着长期相处的心,最有用的处理方式依旧是真诚以待。
试想一下,咱们小的时候,或许也有想要的东西、想做的事情,有些时候,父母会通过一些话术软硬兼施地让我们放弃,比如「这个不值钱啊」「对你没有用啊」。
刚开始没什么经验可能会信以为真,可稍微想一想就能 get 其中的门道。那那时候的你们,是会有感于父母技巧的牛逼,还是觉得自己的智商被侮辱了呢?
打动人心的最佳利器,永远都是设身处地的真诚。
(重要的事情反复强调)
另外在这里补充一点,估计说到这会有很多人说:不是呀,我看我认识的 xxx,或者网上的 xxx,人家就会很多套路,而且人家恩爱多年,并没有出现什么问题啊。
对于这种人,我建议你们不要光听他们怎么说,有机会的话一定要仔细去看看他们怎么做。
说的时候仿佛自己如何神乎其技,可当你真正接触过这个人,亲眼观察过两人的互动后,你会发现:他们大多数根本没有自己说的那么多套路,相反,他们能够维持长期感情的方法都是言行一致、积极相待、对恋人具有强烈的付出意愿,愿意为了小家提供支持。
他们的爱人也不都是傻子,实际上,他们能够得到那么多的爱和支持,就是因为爱人非常明白,自己的伴侣是一个非常值得去爱的人。
有些人吧,就是习惯性的口嗨,再或者呢,就是想事情的时候只记得美好的部分(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习惯)。人吹吹小牛没什么问题,咱们作为听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剩下的部分不要太当真就是了。
想让对方爱你,就不要嘴上结仇
很多人其实不是不会爱人,是他们做了好事之后,反而管不住自己的嘴。
原本皆大欢喜、挺高兴的一件事情,你一张嘴,对方不仅记不住你的好,反而跟吃了苍蝇一样不舒服。
爱人之间的对话,「不结仇」是一个必备的思维。
举个真实发生的例子。
有个男孩,发现自己的女朋友特别想要某个价格挺贵的礼物,很想攒钱买。
男生虽然不赞同女生对礼物的看法,但心疼她攒钱的样子,于是自己出钱买了。但与此同时,男孩希望借此机会,和女孩讨论一下消费观问题,商量商量怎么样两个人攒钱。
所有人告诉男孩怎么样和女孩生活的不易,怎么样规定以后的消费,怎么样暗戳戳 diss 她的消费观有问题,甚至大大咧咧评价说「这个女孩虽然喜欢奢侈品,但是其实也算有救」。
但凡一个有正常自尊的人,面对这样的一堆圣贤经,谁还能记住男方的好并保持好心情虚心接受呢?
不把礼物直接退掉已经算不错了,当时我的一个朋友直接说:如果他是那个女生,直接把那礼物扔了自己买一个,买个东西还要被扣上虚荣拜金的帽子,谁稀罕。
男生是恶意的么?
肯定不是,愿意主动出钱给女孩买礼物,说明他爱着女孩,愿意和女孩讨论理财,说明他想和女孩长久。
但问题是,在女孩刚满心欢喜收到礼物没多久,就各种苦大仇深对着她,说自己如何辛苦,如何痛苦,这不明摆着让女孩背负道德压力,并给女孩传达出「我并不是自愿的,你害惨我了,你是个天字一号拜金女,我是被迫的,被迫给你烧钱」的信息——那么问题来了?男生真的有这么想么?并没有,可误会还是产生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误会,其实很简单。
实际上,类似的事情,大家多多少少都经历过:试问一下,如果你有个很想要的礼物,父母送了你。可就在你还没开心热乎的时候,爸妈就苦着脸和你 balabala 家里怎么样穷父母多不容易你要感恩你要学习你要认真你要多赚钱你要努力你要赶紧回报家庭……你又会是怎么样的心情?
在爱情的角度,也是一样的。
我们为另一半做了好事,希望对方记住自己的好,是非常正常的心态。
正是因为这样的心态很正常,我们才更要注意斟酌自己的言行,不说让对方对自己感恩戴德,起码不会结仇,不会在吵架的时候跟你说「你又不是真心给我买的,我让你买了么,凭什么道德绑架我,抠门!」
既然已经把钱和精力花出去了,那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付出变的有意义,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至于这个礼物到底值得不值得,其实并不是最核心的问题。
一直揪着这个不放,反而容易跑题。
回归上面的例子。
的确,礼物的价格比较昂贵,如果一直这么消费的话,并不是适合过日子的态度。
但冷静想想:记账和购买礼物之间,有相关关系么?
看上去或许有,但从长远的角度看,其实是没有的。
因为不管买不买这个礼物,只要想让日子过得好,那一定得学记账。记账本质上,就是小夫妻必须习得的「生存能力」之一。
而礼物的意义在于什么呢?在于让对方开心。
因此,如果我是这个男生,和女朋友如果聊起这个礼物。我会开心地夸奖这个礼物的好,并从一些适合切入理财的角度夸奖,但不讨论理财本身。
比如:
「宝贝,我也觉得这个 xx 不错,不少人都说可以用很久,而且还这么漂亮,你的眼光真好。咱们以后可以继续研究研究,有没有这种耐久还漂亮好用的东西,一起加油。」
至于理财,等稍微过段时间再说。
这时候,只字不提礼物的事情,就算女朋友讨论起来,也可以这么说:
「我想和你过更好的生活,但是呢,好日子不仅得会花钱,还得会攒钱。对于咱们来说,这是很重要的一项能力,我想和你长长久久,给你带来更好的生活,所以咱们才要一起努力呀,多攒下来的钱,也可以给你买更多漂亮的礼物,让咱们的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
想要让对方接受你的建议,不一定非要建立在拉踩对方的基础上。
还是那句话,沟通,是为了合作共赢。
而让对方高高兴兴,自己也可以达到目的的方式,并不是没有。
当然,如果你的恋人确实就是一个欲壑难填,完全没救的人,那我的建议只有两个字:分手。
人和人之间是需要相互体谅的,她不体谅你,你当然也没必要体谅她。
不是嘲讽,是对情感区这类撕逼的男女的统一看法。
毕竟,和这类人沟通了要么诶什么用啊。
以上就是和爱人交流的过程中,非常管用、而且可以直接上手的心态调整方案。
至于接下来还有什么更具体的案例和操作方法,文章持续更新,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专栏。
2. 无声对话:感知力,有时比口才更重要
感知力这个东西大家很少在意,但本身其实是很重要的一项能力。
不仅有助于提升沟通的效率,而且可以帮助自己变成一个自信、自尊、自爱的人,并改善气场,吸引来同样有趣的人,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感知力其实一点也不神秘,也是非常简单好学。
看完这篇文章你们完全可以理清楚。
尤其是对「爱」与「被爱」的感知力。
感知力,本质上就是感受到被爱,并习惯于自己被爱和善意围绕。
一个感知力很强的人,可以做到和而不同:
1、并不是每一点都能按照他的需要给他想要的爱,
2、理解人和人之间的不同,并接纳这种不同,
3、在悦纳的同时,还知道怎么样去寻找两个人的契合点,从而引导对方找到一个能接受,且恰好可以满足自己诉求的爱的方式,从而实现双赢。
明白了「感知力」,我们就要想「如何提升感知力」。
实际上,感知力提升了,你就会感觉不光「感情」好起来了,而且「工作交流」更顺心了,甚至「谈判」中都更容易 get 到甲方的心思。
改掉谦虚,多说谢谢
谦虚是个好习惯,但谦虚严格来说属于懂且优秀的人锦上添花的特质,让他们保持机警、不自信过度的。
但如果自己不懂「感知」,再不特别优秀,很容易陷入不自信且不自爱的误区,变得更加不善沟通,不善和人交流。
首先,谦虚的内在逻辑是,我感受到了世界的善意,但我理性对待,不沉迷其中。
但当下,很多人把谦虚理解为了「面对外界的善意,我先不安,甚至去想怎么样推掉」。
他们拥有了这样的「谦虚」后,会在各种各样的情况下担心自己是不是「德不配位」。
爱人给自己馈赠,赶紧想着回礼,亦或者想方设法地退掉。
明明对方喜欢你,愿意为你付出,弄得好像是一件多么十恶不赦的事情一样。
想要回馈对方对自己的好,这本身不是坏事。
但我们必须明确一点,今天对方帮了你,不代表你明天必须帮回去。
尤其是朋友、家人、恋人之间,本身就是长期持久的关系,那么,完全没必要非要说立刻回赠,只需要在对方需要自己的时候留在对方的身边,给对方自己能给且对方需要的东西就行了。
完全不收朋友恋人礼物的人,就是真正有教养的人?
当然不是,收了之后,不觉有不妥,心安理得那就收,懂得被爱。
如果觉得受不住,那就一概不收,做到有理有别的收。
「完全不收礼物」内在逻辑是「你不应该给我,所以我要立刻回赠」,那请问抱着这样的想法的人,你们是觉得自己多不好,才会连最亲密的人的爱意都不敢坦然接受呢?
其次,这种所谓的「谦虚」,容易让自己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很多人所谓的不被爱,本质上是没有被宠爱过,他们认为的爱,是对方能够快速准确地感知自己的需要,而且按照自己期待的方式给与完美的反馈。
问题是,这样的人就算真的存在,又有几个呢?
不仅要求有心,还要要求有本事,如果所有人都这么知道沟通,还真的爱别人的话,那这个世界上哪来那么多渣男渣女的控诉?
这就是长期拥有上述心态的另一个问题:很容易变得,不把自己关注的人之外的爱和善意放在眼里。
他们真的无所谓其他人是否喜欢自己么?
并不是,他们在意得很,否则往上也不会有那么多怨男怨女。
问题是,如果他们的视野只有那么小,只看得到那样高标准、高要求的爱,除非运气特别好,恰好遇到了有心有爱有本事还愿意付出的人,而且这个人愿意一辈子惯着他们而不是骗一把走人,那他们根本做不到天天幸福快乐。
毕竟,在这个世界上,罗曼蒂克的贴心的爱是少数情况,而那些淡淡的小确幸,才是人生的常态。
所以提升「感知力」,首先转变错误的「谦虚」。
方法非常简单,改变一个小习惯即可,多说谢谢。
没必要进行人员的设定,完全可以针对所有人。
当别人向你展示了善意,不管是大的、小的,同事随手给你分个水果啊,或者领导说你休息休息吧,不要去想会不会给对方添了麻烦,或者对方到底是不是流水作业,只要对方的这个言行对你是有利且有帮助的,那么一并接受。
也不需要强调太多,笑着说一声「谢谢」,就行了。
学着接受「每个人爱人的方式不太一样」这一事实,虽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恰到好处地给你你想要的。
但是,对方愿意向你表达善意,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温暖且值得开心的事情不是么?
回一句「谢谢」。
如果是关系特别亲密的人,感谢的公式可以改成「感谢+理由」。
这个理由不是让你分析对方做得对不对,而是让你去猜测一下对方为什么会向你表达善意。
比如说,恋人希望你早点休息,不要总是玩手机。
你可以说:「谢谢宝贝呀,你是担心我的眼睛,对不对?」
这个公式一方面可以让你以一种让双方都开心的方式去理解对方的想法,另一方面,也能训练自己慢慢学着,去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好。
人之所以是人,而不是蛔虫,就是因为每个人都天生不同。
长相不同、性格不同、处事方式不同,爱人的方式自然也是不同的。
陌生人没有对你一见钟情,并不是说对方对你就没有善意,更不等于你不值得被好好对待。
只不过那时候的他们,向你表达善意的方式,就是让你一个座位,在你哭泣的时候给你一张纸巾。
别人没有按照你期待的方式对待你,同样不等于这个人对你不好。
有些时候,可能只是因为对方爱你的方式,和你期待的不一样罢了。
先放下「我并没有那么好,我需要反思」「别人并没有想对你多好」的谦虚,去坦然地说一声谢谢。
不管是多大多小的善意,先学着去发现,去感谢,去回应。
你会忽然发现,这个世界上其实有很多很好的人,而且他们对你很好。
而你并没有那么孤独,因为你可以通过他们的行为,感受到他们的善意,用感谢去展现对他们善意的理解和回应。
而你充满善意的感谢,同样是一种正向的反馈。
让爱你的人,感受到你对 TA 的理解,TA 自然会更有动力,继续向你释放善意。
最终,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
接受对方的善意,同时没有人和你一模一样,所以也会有不同意见的时候。
这个时候,要学一下大国之间的外交策略。
适当的「冷处理」,慎选开口时机
这里的冷处理≠冷暴力。
冷暴力是:通过言语羞辱和态度上的忽视,逼迫对方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
而冷处理是:在处理问题之前,先处理自己(和对方)的负面情绪,双方冷静下来后慢慢再说。
放在大国历史外交中,冷暴力类似于「冷战」。
冷处理,则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其实很多问题,并不需要当下去解决,也不是当下可以解决的。
暂时放一下,双方都冷静一下,不为逃避问题,为的是以更成熟、平和的姿态解决问题。
沟通也是如此。
虽然我们一直倡导,要学会理解不同的爱的表达方式。
但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虽然理智可以接受,但感性上理解不了。就算想要去理解,也很难第一时间用正确的方式去表达。
很多父母子女之间的冲突的「内在逻辑」其实就是这样:我知道我的爸爸妈妈爱我,我也知道他们是为我好,可有些话我还是很烦,还是会和他们吵架,还是没有办法快速有效地用让大家都满意的话去沟通。
我们必须明确一件事:沟通可以是目的,也可以是手段。
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去判断沟通此时发挥的作用到底是目的,还是手段。
像上面的情境,「和父母沟通」显然是一个目的,至少是阶段性的目的。
那么,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如何和父母沟通」,而是「如何争取到和父母有效沟通的机会」。
正在吵架、双方都明显带着情绪的情况,显然不是沟通的最佳时机。
因此,如果你觉得现在不是一个适合沟通的时机的话,那最好的做法就是不要沟通、不要表达。
具体怎么做呢?
沉默、尿遁、假装有电话打过来……
以上方法,随意选择,都可以。
如果发现对话时机不对,就先不要说话,也不要故意沉着脸或者故意摔门进房间,那是个人都知道你在发脾气,火气上头肯定要和你死磕到底。
能不说话,就先不说话,或者干脆找个借口,说工作有事儿、老师找你,先接电话,假装聊天总会吧,停个十分钟左右。
一般情况下,气也就消了一半了(特别严重的问题除外)。
这时候不要急着沟通,该干嘛干嘛,平时怎么和对方说话就怎么和对方说。
如果对方回应,就正常处理,如果对方不回应,就先让对方静静,过段时间大家都不生气了,气氛正常了,再去讨论这件事。
这样一来,自己不用吃亏,也能以更加平和的方式把问题解决了。
沉默虽然不能解决问题,但适当的沉默可以解决情绪,还能让你少挨骂少挨打(笑)。
我作为一个曾经经常和父母 battle,如今关系非常亲密的人,我是不太愿意用那种硬刚的方式和父母起冲突了。
毕竟不管怎么说,父母和我有辈分上的区别。就算事后他们愿意跟我道歉、跟我沟通,可我挨了打挨了骂,这个是收不回去的,本质上我还是吃了亏。
我是一个不爱吃亏的人,即使是挨骂,我也不愿意。
当然,以上情况仅限于日常正常的争吵争论,如果是那种原则性的大事,那不能回避,该掰扯就要掰扯,该硬刚就要硬刚。
但前提是,真的是涉及到原则的大事。如果自己屁点大的事情都能涉及到原则,那经常吵架并不一定是对方有问题,有可能是因为自己本身就很作。
如果对方是表示爱你,但是方法不对,怎么让对方也「感知」到呢?
学会用这样的一个句式:「我确实有些难受,但我猜你……」
前面已经说了,感知力的意义在于,明白对方对自己的善意,而且接受这份善意。
在向对方表达了感谢之后,寻找双方可以 get 的共同点。
这时候估计有人会说:那如果对方的善意我确实受不了,对我没什么用,我该怎么说呢?如果让我感到不舒服了,我难道应该忍着么?
当然不是,如果这种情况还要容忍的话,那就变成讨好型人格了。
我们不应该全盘接受那些让自己感到难过的方式,该提出也要提出,只不过,提出的方法,可以注意一下技巧。
在这里告诉大家一个非常好用的万能公式,基本可以套用任何情境:
「我确实有些难受,但我猜你……」
比如说,你心情不好,求安慰,别人劝了你,你虽然知道对方是好意,可是心里还是不太舒服。
对方看出来了,问是不是让你不高兴了。
你就可以说:
「我确实有些难受,但我猜你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关心则乱,你平时不是这样的人,你看到我这么难受着急了(具体内容根据具体情境调整)。」
这个公式的内在逻辑是这样的:
先坦诚自己的负面情绪,不过不强调自己的负面情绪。而是话锋一转,主动去猜测对方和自己说沟通是基于怎么样的目的。除非对方明摆着心存恶意,或者明摆着是羞辱自己,尽量可以往善意的角度去考虑。
传递的是什么呢?
第一,你的方法确实让我有些受伤。
第二,但我不会因为我有情绪,而忽略你的善意,相反,我不仅主动去感受,我还非常高兴你对我存在着这样的善意。
通过一个先抑后扬的方法,一方面表达了对对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以一种体面的方式传递了自己的情绪。
这样一来,对方感觉到自己被理解了,非常高兴,自然愿意继续和你善意。
而自己,也可以留下一个伏笔,在双方有时间的时候去专门研究一下怎么样实现「双方都很开心,但可以表达爱和善意的方法」,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磨合。
以我自身的经历为例,我曾经也遇到过那种不那么让自己满意的被爱的方式。
当时我遇到了一个非常糟糕的人和事情,给我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让我很长一段时间陷入在负面的情绪中。
由于是实在忍不住,我好几次和朋友讨论这件事,朋友先是安慰我,再后来和我分析,发现我情况不对,问我要不要去找专业人士讨论一下。彼时的我因为陷入在情绪里,根本听不进去她的话。
这时候,她说了一句话,瞬间让两个人的气氛掉入了冰点:
「你老是跟我说这些,可是我哪怕是熬夜和你聊天,我照样感觉什么都帮不到你,你又老是和我说,我也会觉得很烦躁、很焦虑、很无力,一天的好心情都没有了。如果一件事情没有任何的缓解,那对我的心情也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按照网上一些人的观点,这大概就是我的朋友并没有那么在意我吧。比起我的情绪,她更关心自己的心情好不好,自己的情绪怎么样。
当时被负面情绪环绕的我也非常的不高兴,想着到底是朋友,所以忍住没有吵架,但整个人的心情非常负面,最终不欢而散。
第二天,因为工作需要,我们还是照例说话。我能感受到她的紧张和焦虑,她一边谈着工作,一边小心地观察我的情绪。
我瞬间觉得:因为一个不值得的人,和自己心爱的人争吵其实挺没有意义的。站在她的角度,多次安抚之余,没有任何变化和改进,反而看着朋友的状态越变越差,她确实也会感到焦虑和难受的。
想到这,我和朋友说:
「我确实有些难受,但后面我仔细想了想你的话,我大概能理解你为什么会觉得焦虑难过了。你希望我越走越好,但我因为这样的垃圾人垃圾事浪费了自己的时间、精力甚至健康,你在为我着急难过。」
朋友瞬间松了口气,紧紧地搂住了我。
原本有些紧张的气氛就这样被一下子打破了,她的话也明显多了起来。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开始慢慢讨论怎么样规避类似的情况,她主动和我了不少实操方案,我在学到了不少东西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和她的感情变得更好。
至于垃圾人垃圾事问题,其实放下情绪之后,解决得也挺快的。
我在专栏的其他文章说过:「沟通是一门理解和共赢的艺术」。
理解,意味着就事论事,不被情绪带走。对方对自己的好,牢牢记住,并给予回应;对方一些不太好的方式,该提出也会提出。
共赢,说明沟通的目的,不是让别人听自己的话,而是大家找到一个都可以接受的方案,都可以舒服地相处下去。在这个过程中,一定有些事、做法是自己暂时性接受不了的,理解对方、感知对方的好,引导对方对自己更好,即是磨合过程中重要的润滑剂。
以上就是一些提高感知力的技巧,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写的比较详细,但看完之后,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所启示。
当然,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去当所谓的君子,当君子是很累的,做自己就好。我们之所以学会捕捉外界的善意,本质上是为了自己快乐,而不是一定要去感激别人。
所以,如果部分群体在你看来无关紧要,随便怎么样都可以,那没必要理解他们,按照自己想做的就行了,该怼就怼,不用客气,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同样很重要。
如果大家在具体操作上还有一些不懂的点的话,可以写在评论区,不定时来给大家解答,欢迎关注本专栏其他内容哟。
3. 有效沟通的内在逻辑
「发现问题,需要沟通」,几乎每个人都知道。
但能做到的没有几个。
下面的情况,相信不少人都经历过:
在生活中,你遇到了一些不开心的事情,有可能是和亲人吵架,也有可能是没办法和恋人达成一致,再或者和朋友有观念的冲突。
你一开始为了感情,可能会选择忍耐,直到忍一时越想越气,退一步越想越亏。
这时候,你通过查资料发现:你应该和他们沟通,告诉自己的不满,说出你的感受,只有通过沟通,你们的问题才能解决。
你高兴地有样学样,二话不说将自己的不开心一股脑地说了出来,谁曾想接下来的发展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你告诉父母,他们的做法让你很受伤难过,父母没有表现出丝毫的理解,反而斥责你不懂事。
你告诉朋友,你对 TA 很不满意,朋友一脸懵逼地看着你,甩头走开。
你告诉恋人,你不喜欢 TA 的什么什么做法,恋人不仅没有按照你的想法和你道歉并改正,反而干脆选择不理你,让你进退两难不知道接下来怎么做。
你本以为沟通可以帮你解决问题,谁曾想真的沟通之后,反而产生了新的矛盾。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的情况?是沟通的问题么?还是对方,其实就是一个不值得沟通的人呢?
不少人到了这一步,不是选择从此拒绝沟通,就是干脆对沟通失败的群体下定义,比如「不要和 xx 讲道理」。
但其实,上面的问题,和沟通本身,亦或者沟通的对象关系不大。
而是因为大家没有弄明白沟通的内在逻辑。
就好像做一道数学题,如果一开始套用的公式就错了,那又怎么可能取得正确的答案呢?
「内在逻辑」,即是沟通的公式。
下面拆解的就是沟通的「内在逻辑」。
首先,我们要先弄明白:什么是沟通?
「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
也就是说,最简单的沟通,同样是至少分为三个步骤的:
传递:告诉对方你的想法,你的感受。
反馈:你需要去倾听对方的想法、对方对你想法的理解。
共鸣:双方达成共识,决定共同的目标,或者处理方式。
因此,一个真的试图通过沟通解决问题的人,除了「表达自我的勇气之外」,同时还要具备「倾听他人感受的胸襟」和「实现共赢的期待」。
沟通,是表达的过程,也是倾听的过程和磨合妥协的过程。而缺乏倾听、亦或者共鸣的表达,本质上并不是沟通,而是「单向输出」。
自己都无所谓对方的看法,并不打算解决问题了,那又如何指望对方会给好脸色呢?
举一个现实中的例子吧:
知乎有这样的一道题:连续被两个宿舍孤立+背后诋毁+欺负,现在特别痛苦,难以专心学习,极度情绪内耗,快要抑郁了怎么办?
题主是一个非常困惑的女孩。她发现自己的室友对自己有不少误会,但不管她怎么样努力争取沟通的机会,室友最终还是选择冷处理,甚至干脆不搭理自己。她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抑郁痛苦到需要求助心理咨询,甚至愿意对天发誓自己并没有做伤害室友的事情,只求争取到一个和解的机会。
看到这道题的时候,我非常为题主感到难过。不过,我也发现:她虽然极力展现出想要沟通的诚意,但她沟通的方式,问题很大,并没有展现出自己的真诚。
有一段内容非常有代表性:
期末考试周,题主每天睡不着,为了拿下好成绩,她天天早起学习,学到心脏绞痛、情绪抑郁。但这时,题主的室友白天不学晚上学习,闹出的声音让她原本就很糟糕的睡眠质量愈发雪上加霜。
题主想要沟通,于是在群里说:「我买了安眠药和耳塞,希望我做出让步的时候,你们也做出让步。」
谁曾想室友不仅不愿意和她沟通问题,反而直接干脆利落退掉了群。
咱们以这件事为例,分析一下,题主此时的沟通逻辑,出现了什么问题?
首先,她的内容,就是一个纯粹的情绪表达。她用了一个简单粗暴的祈使句,看上去气势汹汹,不给对方解释的机会,说不准室友根本不知道她睡眠不好,这个过程中存在误会?
其次,题主字里行间,表现出的不是「希望达成一个共识」,而是「我已经怎么样怎么样了,那你们就应该按照我的想法怎么样怎么样」。可是站在室友的角度,就算要磨合,凭什么非得按照她的想法去做呢?大家都是平等的个体,凭什么命令自己?
还有一点,她跑题了。她的诉求是什么呢?无非就是「希望当事人晚上声音小一点」,那么讨论的重点,应该是「有点吵」或者「安静」。但她过分强调「买了安眠药」,事情的性质直接变成了「你们在逼我吃药」,这样的情况下,室友又该如何回复?
没掌握沟通的逻辑,就很容易出现「把小事变成大事」的情况。
试想一下,如果题主把措辞更换成:
「亲们,我睡眠有点浅,但我也知道你们要复习,我今天买了些安眠药还有蒸汽眼罩,争取早点睡,可以的话你们也能不能翻书声音小一点呀?」
效果大概率会好上许多,问题也不会变得那么复杂。
复盘一下:
传递:我睡眠比较浅,需要安静的环境。
反馈:我知道你们要复习,不是有意的(不管是不是,给了一个台阶)。
共鸣:我们都是为了好好学习才这样的,我理解你们学习,所以我努力早睡不打扰你们,相对的,也希望你们可以不要太打扰到我(商量的语气)。
在现实生活中的其他沟通,也是一样的。
表达、倾听、寻找共鸣,最终实现共赢。
让单向的输出变成双向的流动,对方意识到自己的意志被尊重了,自然愿意去沟通问题,一起去解决问题。
言语上的合作势必会促成行动上的合作,对人际交往的帮助是非常巨大的。
理解了沟通必要的三元素之后,我们接下来,就可以继续讨论一下「行动层面」的问题了:我们该如何培养出沟通思维习惯,而非单向输出的思维习惯?
在这里提供一个认知上的建议:把对沟通的认知,从「达到自己目的的技巧」,改成「争取双向妥协的手段」。打从一开始,就告诉自己,在决定沟通的一瞬间,我一定是需要有所退让的。
相信大家在网上看过不少故事:一个原本自己不占优势的情况,通过当事人的一张巧嘴,化劣势为优势,达到自己的目的不说,还有不少好处。
这确实是颇有诱惑力的,相关的例子也的确不少。毕竟,谁不希望自己可以拥有转变局势的能力呢?
但我们必须分清楚一个区别:「沟通中存在说服行为」并不等于「通过沟通,一定可以说服别人」。
说服和沟通,本质上并不是一回事。
说服当然需要沟通,不过,说服可以是「单向输出」,如果你的方案足够好、方法足够到位,那么完全可以让对方接受你的看法。这个在《战国策》里有许多例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去看。
沟通,则是一个双向的、流动的过程。或许在某个情境下,存在「谁赢了谁」「谁说服了谁」的情况,但长期观察的话,双方一定是你来我往、相互妥协的平衡的关系,否则的话,也不叫沟通了。
不信的朋友,想想童年时期,父母拉着你「促膝谈心」,却完全不考虑你的意志,以批评、命令居多的「沟通」,你们真的认为那是沟通么?真的希望按照他们的做法做事么?
因此,「沟通后,对方觉得你说得很好很对,决定按照你的做法做事」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只是一个暂时的、相对理想的情况。
而真正大多数的情况是:那些对方完全愿意按照你的打算/完全不打算考虑你的意见的,你们根本不需要通过沟通解决,真的需要沟通的时候,即意味着你要通过自己的一些退让去更换对方的一些退让。
我们渴望沟通的时候,需要同时进行思考:
我们的诉求是什么?
对方的诉求是什么?
我们的诉求是否有共同点?
我能通过退让什么换取对方的退让?
在一开始就不介意部分妥协的情况下,心理上的预期先降低了,这样一来,即使沟通中出现了需要磨合的地方,也不会认为对方「缺乏诚意」,而是把这个理解为「沟通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自然不会心态崩塌。
与此同时,明确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说话的时候也会更加精准斟酌,从而避免误会的产生。
举一个在知乎很火的话题为例:钻戒。
不少男性都有强烈的诉求:如何和老婆沟通,从而说服她不卖钻戒?
双方的矛盾点在于:
男方:考虑实际,追求保值,认为钻石除了仪式感没什么用。
女方:希望有仪式感,希望感受到被宠爱,喜欢钻石的漂亮。
试想一下,如果男方的诉求是寻找一个共通点,如何在满足仪式感的前提下,足够保值,那这个问题的难度,会降低不少,毕竟大多数女性虽然喜欢仪式感,但也知道要好好过日子。
然而,如果男方拒绝任何妥协的沟通,坚持认为「沟通就是为了让女生彻底放弃钻戒和仪式感」,女方完全没有任何台阶,沟通的意愿自然不会高到哪去,甚至出现误会和吵架。
长期的有效的沟通,势必伴随着倾听、接纳、共鸣。
妥协,是其中的一个过程。
说到这估计有人会说:并不是这样呀,谁谁谁就从不妥协,但各种拿捏另一方。
在这给大家说一句扎心的事实:人们是会习惯于美化自己的经历和言行的,聪明的人,在听到明摆着仿佛掉馅饼的言论的时候,一定不会尽信。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
我有一个关系非常好的朋友,她就是一个很擅长沟通,并且和老公结婚多年幸福美满的女人。她曾经不无得意地和我感慨过:自己的老公从来都没有拒绝过自己的要求,只要自己提了,对方一定会听,把自己宠成了真正的公主。
看上去非常段位高超对不对?当时的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毕竟她老公本人我是见过的,确实如她所言,非常疼爱她,对她也很好。
于是本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想法,我继续问道:你是怎么做到,让对方连你的不合理要求都接受的?
谁曾想这时候,她一脸震惊地回复了这样一段话:
「啊?我为什么要和他提不合理的要求?正常人谁都不会答应不合理要求吧。
我只要和他提要求,一定是我认真思考后,觉得他能做到,而且比较合理的要求,如果这个要求他做不到,连我自己都觉得很不合理的话,我根本不会提。」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无一例外的共同点都是:那些看上去占了大便宜的人,实际上也是付出了,并做出妥协的。
像我的这位朋友,她得到了老公全方面宠爱的优良待遇,和高效甜蜜的对话,但能实现这一切,是因为她本身就对自己严格要求。
沟通当然可以解决问题,但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沟通,倾听、磨合、理解接纳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双方是平等的存在,没有真正可以白捡的便宜。
我经常在互联网看到这样的提问:「明明都已经沟通了,对方凭什么还不领情」?
问题是,人家凭什么一定得领情呢?而且谁规定了,领情就一定得是听你的?
自我意识过剩,过于把自己当回事,不仅仅会影响沟通,也会给自己带来非常多的不快乐。试想一下,如果自己一开始期望值就没那么高,知道人家也有自己的诉求,那么在谈判的时候,就可以相对更加平和,并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一来,双方也能更快速地找到相通的点。
所以,在告诉大家怎么做之后,还要提醒诸位一点:在自己的口才变得很好,而且对方对自己确实有感情的时候,确实可以在一些情况下通过沟通达到自己的目的。
但我们千万要记住,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本质上并非自己多么厉害,多么有所谓的「情绪价值」,更多的是因为另一方愿意为自己妥协退让,而这,并不是理所当然的。
沟通可以产生情绪价值。
但情绪价值并不是流水作业的话术。
而是让人习惯于知道自己在被世界爱着,并养成感恩世界的习惯。
如果将这种心态流于表面,纯粹地认为就是自己「会沟通」,那即使现在不出问题,迟早也会崩。毕竟除了父母之外,世界并没有义务惯着自己(其实父母也是没有的)。
心理预期变得太高,面对必然出现的挫折,势必心态会崩得更快,问题也会越变越多。
以上,就是沟通的内在逻辑,和一些我们需要注意的地方。
这并不是「术」,而是「道」,放在具体的环境下,需要我们转换成不同的语言。
但在学会了「道」之后,「术」其实就没那么难了:试想一下,一个人在说话做事之前,不是先全盘顾及自己,而是想想自己和对方的共鸣点,引导对方和自己一起实现双赢的目标,这样的人,即使暂时没有很流利的口才,说话又能难听到哪去呢?
内在逻辑,首先解决的就是沟通核心的问题,因为它是直接和当事人的心态挂钩的。
很多人之所以觉得自己一腔沟通热情无处施展,正是因为没有弄明白沟通的内在逻辑,以至于一开始就树立了不合适的心理预期,而这种预期又影响了 TA 的表达,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因此,本文着重于告诉大家如何在「道」的层面形成良好的认知习惯。
想了解更多关于沟通的干货,欢迎观看专栏的其他文章。
4. 放弃「杠精思维」,沟通事半功倍
沟通最大的禁忌是什么?
当下,不管是沟通能力也好,表达能力也罢,其中最容易出现、危害最大的、很容易被人忽略的,当属「杠精思维」。
技巧层面的问题其实很好解决,但如果在思维的层面就出现了问题,不赶紧调整的话,后患无穷。
什么是杠精思维?
抬杠成瘾。
不管别人说的是什么,先反驳挑刺,为了反对而反对。」
而杠精思维,就是以杠精的思考方式思考问题,并将之付诸行动。
他们思考问题的脑回路,不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找共识,而是发泄情绪、撺掇矛盾、必须自己胜利、过度情感用事。
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思维习惯,会带来许多糟糕的连锁反应。
杠精思维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主要有几个表现:
专注于「如何让对方不开心」,忽视了原本沟通的目的。
当下互联网上有一个非常不好的风气:不少人一旦发生矛盾,首先考虑的,并不是「如何解决矛盾」,而是「怎么样通过政治正确,或者尖酸刻薄的话术把对方怼到哑口无言」,大到婆媳争吵,小到情侣沟通,都很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
舒服不舒服?都怼人了,当然很舒服。
但这种方法除了增加双方的不开心外,还能解决问题么?
不能。
这种习惯的内在逻辑,并不是协助双方一起处理问题,而是「我现在很不开心,我不管,我要你跟我一样不开心」。
习惯性说出赌气的话。
明明很想沟通,却故意不和对方说话。
多发于情侣、亲子,明明心里有一大堆话想说,但故意冷着脸什么都不说,让对方去猜。对方猜错了,心里还会不开心。
不管结果如何,「刚上去」再说。
这是当下在互联网非常受欢迎的一个大趋势,一句话总结就是,只要自己不爽了,就要正面刚:
父母让自己不高兴了,刚!
外人让自己不开心了,正面刚!
领导让自己不高兴了,骂回去!
别人说了让自己不舒服的话,二话不说嘲讽回去!
正面刚本身没什么问题,但不分场合、不看结果的「刚」很多时候,往往只是爽了一时,但后续发生的不良的后果,网友不会帮你承担,只能自己承担。
摆烂。
目前很多人这么做了,而且还觉得自己做得挺好的。
杠精思维存在哪些危害?
一、这本身就是非常不切实际的思维方式,必然会带来大量的不开心。
以摆烂为例。
的确,遇到没办法交流的人,可以像对方那样破罐子破摔,也去做一个不讲道理的人。
眼下看上去确实很轻松很舒服,也不需要做什么疲惫的好人。可是长期下去,养成这样的思想习惯之后,同样会影响到和正常人的相处方式。
举一个很简答的例子。
知乎有一个几万点赞的高赞回答,作者一脸骄傲地表示,自己已经彻底开始了摆烂、躺平。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遇到沟通不了的人,直接开怼,并且邮件抄送给老板和人事,绝不惯着」。
听着非常爽对不对?
可是仔细一想:现实生活中,真的会有那么多老板,愿意去随时管理员工的私人矛盾么?相反,实际上大部分领导并不关心这些事情,他们更希望员工可以自己处理好这些琐事,领导只需要拿到工作成果就好。
如果真的遇到一个发生矛盾就抄送邮件给自己的员工,他们是会放下手头的事情一点一点地帮忙处理出气,还是对这个员工的印象变得更差呢?
爽,但不切实际,甚至养成了糟糕的对话习惯,反而会影响到自己的口碑和后续发展。
二、错过最佳时机,甚至给自己惹来新的麻烦。
尤其是喜欢赌气的人,在这方面大概率吃了非常多的亏。
举一个现实中的例子。
知乎有一道题:「老公下羊肉卷在火锅里,而我受不了一丁点羊膻味,当场下桌错了么」?
题目中,题主曾经多次强调自己受不了羊膻味,老公也表示记住了。可是在一起和亲戚聚餐的时候,老公还是在火锅里下了羊肉。
题主认为老公这样就是故意给自己难堪,于是当场甩手走人。
事后老公不仅没有表现出抱歉,反而抱怨题主小题大做。
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因为赌气,不仅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反而吃了亏」的案例。
本身事情的解决方式其实很简单:告诉老公自己吃不了,换个锅;或者撒娇让老公给自己点点别的,该吃的吃了,也没有因此生气。
再或者当场简单说下,回家再吵也不迟。
但题主因为赌气,损失了多少呢?
原本自己占理的事情,变成了「双方都有问题」。题主老公忘记题主的口味一定是错的,可是题主错误的处理方式,让对方反而占了理,自己成了不讲道理的那个。
原本该开开心心吃饭的事情,变成了自己饿肚子。
原本题主可以借着这件事让老公割地赔款道歉认错,结果给了老公倒打一耙的机会。
在亲戚面前,自己的口碑受损了。和当场甩脸走人比起来,不小心下错了菜,显然问题看上去更小。
题主只是由着自己的性子做了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表达了自己的情绪,可是因为表达方式不对,不仅没有得到自己该有的利益,反而损失了大把实打实的好处。
赌气、抬杠是非常糟糕的习惯,它的内在逻辑,就是「我一定要按照不讲道理不正确的方式处理,你必须让着我」。如果面对讲道理、脾气好的,或许别人愿意退一步。但如果遇到同样脾气不太好、不怎么大气的人,这就相当于直接给对方递过去了一个自己的把柄。人家做错了什么大家不知道,但你自己做错了什么却让很多人知道了。
三、冲动是魔鬼,实打实遭罪。
杠精嘛,最擅长的就是嘴炮,成一时口舌之快,看到对方无话可说,自己心里特别高兴。
可是很多情况下,不是说你嘴上舒服了,事情就结束了。相反,那些嘴上不饶人的人,反倒是经常因为自己这张嘴,吃了大亏。
不信的话大家不妨想想小时候,和父母吵架,面对暴怒的父母,如果自己吼得更大声、或者强词夺理让父母无话可说,父母是会立刻低头认错,还是更多的,是给你一顿猛捶?
是,事后很多家长会道歉。
可是就算难听的话能收回去,挨过的揍能收回去么?显然不能。
杠精思维的危害是巨大的,不管是在沟通中,还是现实生活中。
它本质上,是哄诱年轻人由着自己的性格做事,放弃对情绪的掌控。而一个失去情绪掌控力的人,往往伤人伤己,却又不知道怎么解决。
因此,想要避免沟通中的雷区,除了技巧上的小问题之外,一定要从根源上,放弃杠精思维。做一个能够掌控情绪的成年人后,别人才愿意认真听你说话。
如何放弃杠精思维?
树立好「保护自己」的信念。
杠精之所以能够在网上横行无阻,并不是因为别人害怕他们,而是因为「隔着网线,也对他们做不了什么」。
但如果将这样的习惯放置到现实生活中,那就是完全不同的情况了,被回击都是轻的,如果运气不好,可能还会挨一顿揍。
尤其是青少年,我经常会和小孩说的一句话就是:「和父母正面刚对你有什么好处呢?不管是在伦理上还是体能上你都是有天然的劣势的,就算事后父母跟你道歉,可你还是挨了打吃了亏啊。」
达到自己的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不等于「不管什么时候都正面刚」,好汉尚且不会吃眼前亏,更何况使我们普通人。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之前互联网上有个案例,一个女孩子考上大学后,没有提前告诉父母,攒下了部分生活费拿去买了 iPad。父母知道后非常生气,认为重大支出不应该不告诉他们,不告诉,意味着对他们的不尊重。
当时评论区很多人鼓励小姑娘和父母吵架,但我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这时候,恰恰不该吵架。先不说女孩没有提前说,父母有情绪是挺正常的一件事,就说一点:这时候大人已经很生气了,还要硬着头皮凑上去吵架,就不怕父母一怒之下,把自己新买的平板砸了么?类似的情况,相信不少小孩都经历过。
学会在必要的时候保护自己,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能力。
其实操作起来,也没有那么难,在大家情绪都不好的时候,可以参考「感知力」一章的冷处理方式,找个借口也好,接个电话也罢,先脱离带着情绪的环境,冷静下来后,再去思考接下来怎么做。
爱自己,不仅仅是表现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同时也需要学会「规避不必要的伤害」。
在必须正面刚的场合正面刚,不需要正面刚的场合,可以先冷静下。
学会不把气话当真
其实大多数人都能分得清楚赌气的话和真的生气的话,困难的地方在于,怎么样处理那些气话。毕竟,知道那是气话,但有些话过于伤人,实在让人无法忽视。
如果不想吵架的话,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不要接茬」,适当的冷处理,做自己的事情,不仅让自己不去生不必要的气,也可以给彼此冷静的空间。
等到大家都没脾气了,再去自己的感受也不迟,到时候再告诉对方:你的哪些哪些话其实让我很难过。
当然,如果在对方得理不饶人、不依不饶的情况下,该反击也是要反击的。
学会「见人下菜碟」
这个建议并不是要求大家对别人区别对待,而是在面对不同类型的人的时候,可以调整一下说话的分寸,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沟通之外产生的其他问题。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面对老人,尤其是婆婆之类的长辈。互联网上的政治正确是「不能惯着他们」,但放在真实生活中,如果真的像网上那样,那么凶地去怼人,尤其是毫无节制地「刚」自己的长辈,其实是一件非常有风险的事情。
这并不是因为年轻人就必须要尊老爱幼顺从老人,而是对于年轻人来说,老一辈人观点,其实远远没有他们健康来得重要。老人能保持健康和良好的心情,就已经非常好了。
老人的身体本就比年轻人脆弱很多,年轻人着急上火气晕过去的情况尚且不少,更不用说那些上了年纪的人。一旦气出一个三长两短,就只能自己承担问题。
当下,互联网民还是以年轻群体居多,可能对照顾老人需要付出多么大的时间精力金钱缺乏足够的认知。
我曾经就见过这样的一个情况,一个年轻气盛的儿媳,面对看不顺眼的婆婆,各种研究怎么样「怼到婆婆无话可说」,终于有一天,她在婆媳争吵中取得了全面的胜利。但相应地,也顺利把婆婆气到了医院,从此需要长期照顾。老公从此辞职,家庭收入直接减少一大半,生活水平更不用说。
对于特殊的群体、特殊的情况顾及说话的分寸并不是单纯地示弱,或者毫无节制地惯着,而是为了更明确的目标,和更长远的利益。
尝试几次:专注于自己的目标
具体应该怎么做呢?简单点说,就是想好一个需要外界协助的自己想完成的事情、想达到的目标,然后尝试着去为了实现目标,和其他人沟通。
第一次的目标可以简单一点,不要太大,比如自己想买一个什么东西,或者自己需要对方帮什么忙。
这个过程中,暂时先不计较自己受到了哪些委屈,先只考虑自己的目标,反复尝试,一直到实现再说。
按照自己的日常风格即可,不用太纠结自己说的话对不对,即使说错了话,也不要想着放弃或者强迫自己按照另一类人的方式处理。
需要注意的只有两点:
始终铭记自己的目标,不放弃,也不跑题,时刻提醒自己不跑题。
能不发脾气,就不要发脾气。
这个过程并不是纯粹为了锻炼说话的艺术,而是帮助自己树立清晰的思维方式,时刻记住自己到底要什么,同时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强大,提高对不顺利的接受力——再通俗点说,就是变得皮实点,更加的就事论事。
一个不爱赌气、目的明确的人,相比较于其他人,能够更快速、更大概率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并不太会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太多的负面情绪。
很多人之所以产生杠精思维,一个重要的原因,即是他们难以接受外界的不顺利和拒绝。所以在发生了不开心的事情后,第一时间会想到怎么样解决不开心,却在这个过程中忘记了自己最开始的目的,为情绪所操控。
但其实,会有不顺心不顺利,和自己优不优秀无关,这就是人生的常态之一罢了。
学会不赌气,专注于自己的目标,这不仅是一个锻炼心智的过程,更能提高对日常不顺心的接纳程度,学会接纳那些日常的不顺心,才能更加理解他人的苦衷,最终,慢慢培养起沟通中最重要的素质:换位思考。
沟通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伴随着沟通的进步,人们自己也在不断进步。
远离错误的信念,从思维的层面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根据具体的情况解决具体的问题,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如果意识到自己有上面的问题,不妨尝试调整一下。
相信过了一段时间后,你一定能感受到身上可喜的变化。
5. 如何有效「说服」老婆,不交智商税?
女生勿入!!!
这是一篇广大男性同胞务必要看的干货文章。
用现实可行、不吹牛、不欺骗老婆、不破坏感情、不抬杠争吵、拥有专业度和实操性的方法,教会大家怎么样让老婆不交智商税。
以天然钻石为例。
不管你是更倾向于黄金、宝石、还是培育钻石,本文都有实操有效的说服方案,直接上手用即可。
很多人并没有那么喜欢钻石。
尤其是不少男性,多次和我表示:可以在结婚的时候,送给老婆任何东西,除了钻戒,他们认为这是侮辱智商的物品,不值得购买。
这类话题在网上总是会爆发激烈的争吵,不想买的人认为自己比较理性,想买的人则认为对方专业不够还喜欢说教,甚至会上升到「你是不是不够爱我,缺乏诚意」。
虽然我也经常因为钻戒话题和别人爆发争论,不过客观说一句:相当一部分男性,并没有真的那么坏。他们讨厌钻戒是真的,愿意为妻子付出也是真的。
与其说他们真的不想付出,不如说他们根本不知道怎么样才能让老婆心悦诚服,甚至有时候还会火上浇油。
一个很典型的,就是「xxx 是智商税,没价值」观点。
不想买其实一点问题都没有。
问题是,上来就说没价值、智商税,这不摆明了在说喜欢那样东西的对方分不清好坏,还喜欢购买没有价值的东西。
稍微有点脾气的人,肯定会选择大战三百回合。
其实在说服中,有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
「说服的意义在于,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承认自己的建议更好。」
也就是说,到底谁是对是错,某种意义上是不重要的。
说服者需要做的,仅仅是让女方承认——自己的方案确实更好。
但男生的方案更好,并不等于女方就是傻子,或者女方的观点完全就是错的。
生活并不是零和博弈,还有其他可以合作共赢的方法。
所以,想要让老婆放弃钻戒,选择更保值、更划算的其他饰品,不是不可能。
真正行之有效的行为模式,是「发现这些物品更优秀、更能戳中老婆心事」的地方,而不是和老婆论证「她的期待是多么的愚蠢」。
站在一个珠宝从业者的角度,和大家怎么样以浪漫、关怀、且不失专业的角度劝说妻子,应该怎么样放弃钻戒。
看完这篇文章后,相信男同志会有不少收获:
增加珠宝相关的专业知识。
学会将理性和仪式感相结合。
提高沟通说服能力。
学会从另一个角度审视消费、投资的意义。
黄金:
保值(×)
可以配齐一套(√)
喜欢黄金的男同志不少,但因为黄金而争吵的夫妻恋人同样不少。
经过长期观察,我发现了双方认知上的差异:
男方:黄金多好,保值!省钱!不喜欢了还能卖掉,万一以后有个三长两短的,可以拿来变现,多香啊,钻戒就不行。
女方:你什么意思,还没结婚呢就想卖我的金首饰了?还有,为什么要咒我生病或者家里出事啊,难道我嫁给你,就是为了让日子变得更差更糟么?那我嫁给你干嘛?
其实站在珠宝人的视角,我倒是能理解抱有上述想法的男性的顾虑: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首饰也不算一笔小开支了,如果这么一大笔钱,买完了没什么实用价值,还分分钟「跌价八成」(虽然这个顾虑其实是错的)。
那为什么不做出更稳妥的选择呢?
黄金好歹是贵金属,相对来说价格便宜,一万块买个像样的钻戒不容易,但买个金镯子还是可以的。
而且流通属性相对更强,回收也都是按照金价回收的,这么一对比,确实看上去「保值许多」。
但是,作为一个经常和情侣夫妻对接的人:将上述观点说出来,除非女方抱有类似的想法,否则大概率大吵一架。
因为这话吧,道理是不是完美无瑕暂且不谈,听上去,是一定非常刺耳的。
有些话,或许道理是那么个道理,但如果真的说出来了,就不太合适。
黄金就算再怎么保值、再怎么容易流通,可如果扯到离婚啊、家里出事啊,听上去……肯定让人不舒服。
毕竟,人结婚的时候,图的是幸福开心,更好的日子,不会有人刚结婚就想着离婚或者家里破产,除非那个人心术不正。
所以,劝说妻子购买黄金,没毛病。
但如果用「保值」「以后可以卖掉」之类的理由,错倒是没错,听上去也是真的难听。
除非是那种真的心很大,很不介意的,稍微有点脾气的,听了这话心里大概率犯嘀咕,性子火爆的,可能直接就误会了老公的意思,和老公吵了起来。
这实在是一件挺遗憾的事儿,毕竟男性不管是购买黄金也好、钻戒也好,图的就是让妻子开心,出了力气不讨好,还落得一身埋怨,这是最下乘的情况。
那么,有没有相对来说好听一些,又能让老婆接受黄金的方法呢?
一个我经常推荐给男性朋友、实操效果还不错的方案:不强调黄金的保值属性,而是强调购买黄金的话可以「配齐一套」。
以下方案非常适合普通家庭,土豪及不做选择题的同学飘过。
整理成文字的话,这么说即可:
去珠宝专柜看了,咱们现在的预算,基本上是买不到像样的钻戒的,都太小了,我怕你戴着不高兴,心里委屈。
结婚我还是希望给你把「各式的首饰」都配上的,别人该有的,你都得有。
我调查了一下,这个预算,我可以给你买个金戒指、金项链、金耳环,保值不说,而且你腻了想换款也能给你重新戴,很多金店都支持。
以后咱们有钱了,我再给你配点其他的首饰,好么?
前文已经说过了,黄金最大的优势之一,在于「相对便宜」:钻戒可能至少要上万,但一个日常的金戒指,大牌门店也能找到小几千甚至一两千的款式。
而女性喜欢钻戒的原因之一,即是「仪式感」,为了让老公通过首饰展示自己的爱情。
那么,黄金到底是不是保值,钻戒到底是不是智商税,都不是最核心的问题,即使不讨论,照样可以解决问题。
只要找到双方诉求的切入点,即使不吵架,照样可以迎刃而解。
黄金的切入点在哪里呢?
在于:黄金,同样有仪式感。当一个人的婚礼珠宝预算有限,可能只能买到一枚钻戒,但如果将预算分配合理,以一万预算为例:
某大福几何金戒指:1000 左右
某大福花月佳期耳环:2000 左右
某大福完美花嫁蝴蝶结项链:6600 左右
加起来甚至一万都没到,但该有的都有了。
预算有限的情况下,这是黄金「三件套」能有的「仪式感」。
这种仪式感,是一颗孤零零的钻戒不可能给的。
男性完全可以从这里切入,一方面,表现出对妻子仪式感和面子的关心;
另一方面,也能以更加温和、容易让人理解的方式去劝说妻子接收黄金。
这年头大家都知道黄金相对来说容易沟通,如果过分强调黄金的投资属性,反而会让人反感。
培育钻石:
更便宜/和真钻分不清(×)
结发的浪漫(√)
这些年,「培育钻石」也成为了不少人观望的对象。
不同于莫桑钻、立方氧化锆、高碳钻等,培育钻石是真真正正的钻石,只不过通过人工技术,加快了钻石的生长速度,在短时间内,催生出一颗钻石。
如果一定要类比培育钻石和天然钻石的区别,就有点类似于冰箱里的冰块,和天然的冰块。
你能说冰箱里的冰块就不是冰块么?并不能。
培育钻石和天然钻石,在证书上会标注好区别。
但如果仅仅是日常佩戴,且选择了成色相对不错的培育钻石,那和天然钻石看上去是没什么不同的。
因此,虽然当下培育钻石的价格依旧处在一个「相对的高位」,但它依旧成为不少人感兴趣的对象。
毕竟再怎么贵,对比天然钻石,价格还是便宜了不少。
培育钻石,某官网一克拉八百美元左右,而且经常打折。
成色好一点的钻石,价格会上升到一千多美元一克拉。
除了圆钻外,还有异形钻、彩色钻石可供选择。除了需要研究一波怎么海淘之外,其他的性价比都很不错。
听完是不是心动。
但是,直男们,如果以「便宜」「不容易被发现」这个理由说服妻子,妻子心里一定会感到不舒服。
对于一个女人来说,人生最期待的时刻,谁也不希望丈夫赠送的东西,是图便宜的假货,甚至带着敷衍的意味。
男人同样不希望在自己付出了金钱和时间后,女方还是感到不满意,甚至在多年后的某天吵架,翻出旧账,说「你当初给我买钻戒都是图便宜买的培育钻石,你根本不是真的爱我,你都不愿意给我买东西。」
培育钻石是可培育的呀,可以带着特殊寓意的培育。
头发钻石算是培育钻石里的「新贵」,流行于欧美,最终风气传到了中国。
原理并不复杂,人类的毛发中,含有丰富的碳元素。
通过采集人体的头发,经过高温碳化提纯头发中的碳元素,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就可以培育出钻石,性能与天然钻石并没有什么区别。
不少人专门购买头发钻石,就为了留下专属纪念。
比如用新生儿的胎毛给宝宝做一枚钻戒,或者用心爱宠物的毛发做一个特殊的钻石首饰。
如果用两个人的头发,合成一颗专属于两个人的钻石。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哪个女生能发自内心拒绝「结发」的浪漫?
整个过程也可以专门留下来拍个视频,到时候在婚礼现场一播放,满满的仪式感到手。
很多人没弄明白:价格优势,其实只是培育钻石的优势的很小的一个部分。
培育钻石技术的突破,最吸引人的,是「人类重新定义了培育钻石的方法」。
理论上,无论原材料来自哪里,只要可以合成钻石,就能拿去做培育钻石的原料。
既然如此,完全可以选择和自己爱情息息相关的物品,去打造独一无二的培育钻石啊。
将爱情凝结成最坚硬美丽的宝石,光想想就觉得很浪漫吧。
试想一下「理工直男」和聪明浪漫的「理工直男」:
属于理工男的理化知识:
男:老婆,咱们买培育钻石吧,都是钻石,价格还便宜呢,天然钻石就是智商税——侧重关键词「便宜」。
女方:买了钻戒后,和别人一起聊天,不知道该怎么说,只好来一句「我老公觉得天然钻石是智商税,培育钻石也是钻石,价格还便宜呢」。
心里疯狂吐槽:为什么别人可以买天然的,我只能买个便宜的人工替代?他这是什么意思?
属于理工男的浪漫:
男:老婆,现在可以用人类的头发培育钻石呢!要不咱们用咱们的头发一起培育一枚专属于咱们的爱情的钻石吧!价格还比天然的便宜呢。
女方:对呀,这个有意义,我还要炫耀「这是用我和我老公的头发培育出来的钻石,是我们爱情的见证,又漂亮有浪漫,全世界只有这么一颗!」
画面是不是瞬间甜蜜了许多?
当然,这个方案存在一定的风险:有些卖家会用一颗现成的合成钻石,去假装说这是用消费者的头发合成的钻石。
所以,拍视频就显得很重要了。
在浪漫和爱意面前,价格看上去都不是什么很大的问题了。
头发钻石的优势在于,它有仪式感,足够浪漫,价格方面又比天然钻便宜,还不用被老婆 diss 不够用心。
多出来的那点钱相比较于以后的争吵啰嗦,或者贴钱买天然钻,明显便宜不少。
这么一看,头发钻石的性价比还是非常高的。
宝石:
价格便宜看着昂贵(×)
专属自己的独一无二(√)
选购宝石的内在逻辑,和选购黄金本质上是差不多的。
宝石的优势在于什么:个性、美丽,不同的颜色,不同的视觉体验,而且除了很顶级的宝石外,一般的宝石会比钻石便宜一些。
宝石的劣势,则不像钻石那样,拥有一个稳定、相对单一、细致的评级体系,宝石的权威证书非常多,而且也没有钻石那样明确的 4C 分级。
来,在做了培育钻石和黄金的练习之后,咱们做一个尝试:
A:我认为彩色宝石更划算,而且不是智商税。
B:我认为彩色宝石颜色更有个性,而且足够美丽,能把你的肤色衬托得很漂亮。
答案应该选什么,很简单吧?
一个很好理解、很好用的彩色宝石的选择思路,生辰石。
这是来自欧美的一个说法,西方人认为,不同的月份,都有相应对应的生辰石。
如果佩戴自己月份的生辰石的话,可以给自己带来好运。
具体为:一月石榴子石,二月紫水晶,三月海蓝宝石,四月钻石 ,五月祖母绿,六月珍珠或月光石,七月红宝石,八月橄榄石,九月蓝宝石,十月碧玺或欧泊,十一月蓝黄玉(托帕石),十二月绿松石或锆石。
小夫妻们在选购婚戒的时候,可以按照自己的生日选购对应的生辰石,非常有纪念意义。
即使是以平价闻名的紫水晶,对于二月出生的朋友来说,同样是很有特殊价值的:它象征着内心稳定、聪明智慧、可以给人带来更多人脉上的好运。
选莫桑钻/立方氧化锆/高碳钻不行么?
这个问题让我怎么回答呢?
因为这些……根本不需要买啊。
你但凡请了婚庆公司给你置办婚礼,为了防止戒指在人多事杂的婚礼中丢失,婚庆公司基本都会给新婚夫妇赠送一对银戒指,男的对戒女的假钻戒这样。
粗糙肯定是粗糙的,价值撑死几十块的东西。
如果你们不会觉得不讲究的话,那这么戴着也不是不行。
记得到时候要一块擦银布,银容易发黑。
至于莫桑石,想买就买吧,现在某多多拼一个,加上银戒托百来块,甚至几十块钱。
没必要买所谓的极品莫桑,和钻石还是有差距的,这俩本来就不是一个东西。
而且莫桑的价格一直在跌。
我最先开始了解莫桑石的时候,好的一克拉大几千,普通点的一克拉起码也要上千。
后来我入手了一枚一克拉水滴切割的莫桑钻,克拉单价 350 人民币。
所以,买着玩就好,不保值。
连钻石这种智商税都接受不了的人,应该接受不了莫桑这个跌价的速度,所以可以但没必要。
结尾
以上,就是一些「亲测有效」的说服妻子放弃钻戒的方法。
有些时候,有效沟通,要为对方考虑,尤其是自己另一半,「被关爱」价值万金。
所以有时候「说服」就是这么简单。
最关键的,并不是谁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并不是谁喜欢的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而是发自内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可以两全其美的方案,去想对方真正在意的东西是什么,并愿意为之付出时间、精力。
想要说服别人,首先要有的是真诚。
能打动别人的,最重要的同样是真诚。、
6. 「为什么他说话不算话」:如何解决沟通中的「变」
沟通的意义是寻找共通点,解决问题,建立共同的新目标。
但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一个非常糟心的情况:变。
你和对方讨论好了一件事、确定了一个目标,本以为大家会按照共识共同前进,谁曾想有一天,TA 的态度忽然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你又气又急又伤心,认为对方破坏了彼此的约定。而对方表示,TA 也有自己的苦衷,并不一定愿意回归到过去的情况。
你认为 TA 这么做破坏了两个人的约定,但又不愿意因此直接选择分道扬镳,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处理,才能让自己从这种负面的状态里走出来。
这其实就是沟通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个情况:变化。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有讨论过:沟通,是一个双向的、流动的过程。
不仅仅是说明沟通的过程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同时也是在强调:沟通的过程,是经常会出现变化的。
而接纳变化,并根据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也是我们提高沟通能力的一个部分。
在具体分析应该怎么做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日常中的共识、承诺等?
古人告诉我们:一诺千金。
说出了诺言,就一定要遵守,一个缺乏信誉的人,在社会上是很难立足的。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经常会出现「破坏诺言」「说话不算话」的情况,而且很多时候,破坏约定的人,并不一定出于恶意。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矛盾?是因为古人的话错了么?
并不是。
原因很简单:原则上,我们的确需要认真遵守自己达成的共识、说出的话。
可是撇开一些涉及到底线的问题,伴随着环境的发展,和个人心境的变化,人们会转变看法,甚至没办法完全遵守自己的诺言,也是经常会发生、而且非常正常的情况。
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
请问一下在座的男性朋友,假如你在和妻子求婚的时候,你告诉妻子:「我永远都不会让你做家务」。
但等到结婚之后,你的妻子真的完全十指不碰阳春水,即使你累到不行,也拒绝帮你一点忙。
这时候,你是会认为「我当初给了承诺,必须遵守必须忍」,还是照样会不开心呢?
相信很多人心里肯定是会不舒服的,不过不舒服,也不代表不愿意遵守承诺,而是伴随着环境的转变和自己当时心境的改变,会格外期待对方愿意去帮忙罢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虽然我们非常希望大家可以按照共识做事,可以遵守彼此的诺言,可是有些时候,也确实没有办法遵守全部的诺言。
生活是非常复杂的,一个问题解决后,很可能立刻跑出来另一个问题。
当另一个问题出现,需要我们重新调整状态的时候,做出转变是大概率现象。
到了这时候,沟通就变得格外重要。
而我们沟通的思路,如果想要切实解决问题,而不纯粹是发泄情绪的话,那么不能仅仅局限在「你不该转变」,而是要去探讨更加深入的「为什么转变」和「接下来应该怎么调整」。
咱们举一个实际发生的例子:
知乎有这样的一道题目:「家长说考到 985 奖 1w,我考到了,却不给我钱,说用来交学费,我可以告家长吗?」
题主的父母向题主承诺,只要考上 985 大学,就奖励一万块钱,随意题主支配。收到承诺的题主开始努力学习,并开心地规划拿到一万块之后做些什么:想买一个打游戏更流畅的手机,想吃喝玩乐,同时也想买点理财……
高考结束,题主确实考上了 985,但这时候父母转变了态度:他们认为,题主平时就喜欢乱花钱(题主不认为自己乱花钱),因此,虽然一万块照常给,但不会一次性交给题主随意支配,而是以学费的方式提供。
愤怒的题主认为:父母伤害了自己的信任,想要不花一分钱,白得一个优秀的儿子。要么就别给,给了就说到做到让自己用。
于是上网提问:自己是不是可以起诉家长,拿回自己该有的一万块钱?
这件事在网上发布后引起了轩然大波,网友的观点分大致为了两个种类:
「孩子有错」:小孩解决问题的方式居然就是撒泼打滚,甚至谩骂父母,这孩子不知道感恩。
「父母有错」:曾子杀猪古已有之,圣人尚且知道,对孩子应该说到做到、言传身教,言而无信的父母,自然会养出冷酷无情的孩子。
两个观点有错么?站在各自的角度都有道理。
但这两个观点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情理上没有问题,但在现实操作中,缺乏可实操的参考方案。
咱们站在「沟通方法」的角度重新复盘一下:
孩子的诉求:希望父母如愿交给自己一万块,并按照自己期待的方式支配。
父母的诉求:不介意给孩子钱,但害怕孩子养成糟糕的消费习惯。
这么一整理的话会发现:其实,「该不该给孩子一万块钱」并不是双方争论的核心矛盾。会让双方产生分歧的一个关键点在于「如何支配大额金钱」,也就是消费观的塑造。
诚然,父母选择违背约定,是一件伤害孩子信任的错误决定。
但是客观地说:作为小孩,就算拿到了父母赠与的金钱,真的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随意挥霍,仅仅是因为父母答应了「自己想怎么用就怎么用」?
更深入一点想:只要是自己的东西,就可以随意支配,而且其他人不得提出反对意见,这是健康的、对自己的成长由利的消费观么?
很显然不是。
父母拥有「言出必行」的责任,同时,也有:「监督孩子健康成长」的责任。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小孩真的认为自己可以随意支配金钱、不考虑自身发展的话,那作为父母,出于担忧的角度破坏约定,虽然让人感到难过,可是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不奇怪。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孩子本身拥有健康、合理的消费观,那么父母自然不会产生这样的顾虑,更谈不上毁约一说。
因此,面对父母这样的「毁约」,作为孩子,如果仅仅是强调「父母应该言出必行」显然是不够有力的。
一方面,父母完全可以用「你从小到大做到完全听话了么」去反驳,另一方面,这个沟通方向并没有戳中「父母最核心的诉求」,很有可能沟通不成,反而引发亲子冲突。
更不用说,题目中的孩子并不完全是为了享乐,他也有掌控金钱、学习理财的诉求。
这着实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孩子努力学习,父母鼓励孩子上进,显然都不是基于恶意的决定。但因为双方都不知道怎么沟通,最终让双向的善意变成了双向的痛苦。
在明确了最核心的诉求后,我们现在可以重新思考下怎么样通过沟通解决这样的「违约」:
父母的角度:
希望让孩子建立健康的消费观,并不一定需要通过不给钱的方式。
还有一种两全其美的办法,即是在给孩子钱的时候,额外提出一些条件。
比如:每个学期的最高消费额度/具体的消费分布/想买手机,可以,但最贵只能买多少钱的……
并告诉孩子,并不是不让他随意支配,真正健康的「随意支配」,是在健康的消费观地指导下,量入为出地通过金钱享受生活的美好。
孩子的角度:
显然,题主的处理方式是有问题的。让父母感到心寒不说,运气不好的话可能还会挨一顿胖揍。
更何况,作为成年人,之后会面临的不开心还有很多,如果每一件事都通过「发脾气、撒泼」解决的话,那也很难做到真正的成熟。
如果我是当事人,我可能会这么和父母说:
「我刚刚发脾气并不是因为没有拿到那一万块钱,而是你们给我许下诺言后,却用这样的方式敷衍我,一方面,我觉得我被戏弄到了,另一方面,你们骗了我,又不当回事的态度,让我忍不住想,下一次是不是还会发生类似的事情。」
——表达自己生气的原因。
「和你们发脾气是我不对,毕竟你们是我的父母,让我考 985 也是希望我好,我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承认自己的问题,给父母台阶。
「站在父母的角度,孩子学习是为了自己,可站在小孩的立场,我学习确实还是为了你们。或许以后进入社会会体会更深,但现在的我确实不爱学习,每次做卷子做不出题的时候都很想撕掉卷子。让我坚持下来的动机,并不仅仅是那一万块钱,而是你们骄傲地和别人夸奖我的样子。
我想变成让你们引以为傲的孩子,为此我付出努力了,我也希望在我努力前进的时候,你们可以信任我一点,站在我的角度考虑考虑事情。
我知道,你们担心我养成不好的消费习惯,但我总是想尝试一下,不仅仅是为了花钱享乐,也是想学着管理钱财,甚至研究怎么样赚钱,看看这笔钱我能用多久。」
——提出自己的诉求。
「你们可以给我开一张银行卡,第一学期先给我五千,剩下的帮我存起来,我正好看看自己的自控力如何,是否真的可以钱生钱,还是只是用来消费。如果我的消费观真的有长进,希望爸妈也能信任我一点。」
——各退一步,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这是一段详细版的表达,放在真实情境使用的时候,可以简化一些。
试想,假如你们是父母(那种特别不讲道理、把孩子当猴耍的不算在内),面对一个遇到冲突就大哭大闹的孩子,和一个在有冲突的时候认真解释、积极解决问题并提供方案的孩子,你们更愿意相信哪一个?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面对「变」应该如何调整沟通方式的案例,经常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上文的方案我曾在现实生活中指导过一个拥有类似诉求的小孩。小孩在和父母仔细沟通后,不仅拿回了属于自己的奖励,而且父母额外赠送了他一台新手机,作为他到了大学后依旧不忘自我约束的奖励。
在明确了彼此的诉求后,即使真的出现「出尔反尔」的情况,沟通也同样可以解决问题,缓解冲突。
当然,不可否认,沟通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如果对方就是一个不讲道理的人,那么即使沟通也没什么意义。但是,如果一开始就预设了对方一定是个无法沟通、不讲道理的人,并拒绝思考,那自己正在做的,不也是「不讲道理的事情」?
许多人之所以为「变」而感到痛苦,在于他们认为,「已经达成共识的,就一定会做到,而且不会改变」。
问题是,计划尚且赶不上变化,更不用说那些日常沟通中产生的共识、承诺了。
即使是最优秀的人,同样无法保证能够控制住生活中、自我可能出现的各种改变。
如何处理对话中的「变」,是我们提升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一步。
综上,面对沟通中的「变」,我们应该做什么?
首先,明确「变」的原因。
前面我们也说了,「变」是经常出现的情况。
但是,之所以出现「出尔反尔」,也是有不同的原因:
有的是基于心境的变化。比如原本对学区房无感、追求快乐教育的年轻人,在看到了大城市严酷的教育竞争后,决定改变态度,对孩子严格要求。
有的是基于环境改变。比如答应一起出去玩,但因为天气原因不得不中止。
有的是出现了新的诉求。比如上文案例中的父母,在解决了孩子的高考问题后,又会开始担心孩子的消费观问题——父母对孩子的担忧,是永远不会停止的。
还有一些,确确实实就是欺骗和故意的画饼了。
在明确「变」的原因后,我们就可以去分开,哪些「出尔反尔」属于欺骗、画饼,哪些则属于心境变化、情况转变,从而采用不同的方式去处理问题。
面对恶意的「变」,当然要重拳出击,可如果对方并无恶意,是不是也可以有更加温和、双赢的解决方案呢?
其次,精细化自身「最关键的诉求」。
面对另一方的「出尔反尔」,人们很容易犯一个错误:在情绪过于激动的情况,忽略了自己最核心的需求,转移了问题的关键,产生了新的矛盾。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一对小夫妻,挑选结婚珠宝。丈夫看到钻戒价格昂贵后,试图劝说妻子放弃钻戒,转买黄金,并强调「钻石是智商税」。
妻子生气地回复「钻戒怎么是智商税了,就算是,为什么不能买来给我开心?」慢慢地,对话演变成争吵,甚至闹到网上,大伤感情。
但其实,如果复盘一下,两个人的核心诉求,无非就是「如何分配婚礼珠宝的支出」。至于钻戒是否保值、黄金是否保值,其实并不是问题的核心。
觉得钻戒贵?那就买个小的,剩下的买黄金就行了,或者干脆放弃钻戒,买个对戒,剩下的购买黄金。女方实在喜欢的话,也可以退一步,提出买个便宜点的。
吵架最忌讳的就是跑题,越是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越是不能被带偏。
接下来,想想「我的诉求,都是对的吗」?
就好像上文例子中的题主,理论上,他确实拿到钱之后,可以随意支配,想买什么买什么,因为这是父母答应自己的。
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真的可以理直气壮地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么?尤其是在读书阶段、最重要的提高自我的时候?
在想明白这个问题之后,或许不能立刻解决所有的问题,但一定可以缓解「争吵中的许多不开心」。
不要对非原则性的承诺过分当真
前面已经说过了,变,是对话,乃至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人即使真的想要做到自己承诺的每一件事,实际操作起来还是会发现有些困难。
因此,聪明的人在面对达成的共识和对方给予的承诺的时候,除非是极其原则的问题,否则不会把那些话过于当真,给与对方一定的调整的空间。如果对方能够全盘完成那自然更好,如果中间有些小变化,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坦然接受和调整。
举一个很简答的例子:
认识的一个朋友,谈了一个女朋友。
女孩在暧昧期间,多次强调自己是个讲道理、不会乱闹脾气的人。
两人确定关系后,女孩大多数情况下确实非常讲道理。
但也有一些时候,会闹小脾气。
朋友并没有因为女生偶尔的小脾气,就认为她骗了自己,而是耐心温柔地哄她,等她冷静下来后两个人再沟通,最后,感情越来越好。
在下一次沟通之前,可以想想哪些是可以规避的
多看对方当下拥有的、当下可以提供的,而不仅仅看对方的承诺,是有效避免「被画饼」的重要方法。
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达成共识。
但「变」,同样是对话的主旋律之一。
正确对待对话中的「变」,并通过沟通,进一步明确自身的目的,和他人达成共识。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沟通能力,同时也是对应变能力、和同理心的极大挑战。
学会想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学着去理解为什么别人会改变,看似是一种「妥协」,实际上,给了双方更进一步深入了解彼此的机会,也能让我们更加全面地、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不论是对待亲人、恋人,还是在工作中,都会给自身带来巨大的帮助。
7. 不及格沟通实例:专注于「如何反驳」
讨论买婚戒的时候,女朋友想买钻戒,我如何反驳?
「如何反驳」这道题非常有趣。
你不想买钻戒没啥问题,但你一上来就说钻石是碳、没有价值,那在听众眼里,这不就是指着鼻子对你女朋友说,她是个不懂化学知识的 xxx,喜欢没有价值的东西。
那但凡是个有脾气的正常人,不怼你怼谁?
有人说:说得对,其实你的女朋友说的话是符合逻辑的,她只是顺着你的话去说,这个比喻确实是有道理的。
这或许就是性别矛盾为什么如此严重的原因之一,大家总是采取「杠精思维」,而不是真正的沟通思维和合作思维去解决问题。
自以为自己很真诚,殊不知自己的「真诚」其实就是:
「粗暴武断地下定义,我想啥就说啥,而且你得全盘接受」。
还有一部分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人,真的是连说都不想说他们。
一旦发现矛盾,不去想着怎么解决问题,而是试图通过刻薄的方式,让对方难受。
简直了,小学生都不会干这事儿了吧?
- 「我要告老师,你上课没带书!」
- 「我要告老师,你喜欢 xxx!」
吵赢了又能怎么样呢,杠赢了对方,输了感情,真的是你想要的么?
在沟通中,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是:
我们想说服别人,是为了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
但接受自己的观点,就一定等于对方是个傻 ̄︶ ̄。
还是那句,那些总觉得女朋友很傻*,心有不甘的男同志。
你们想想你们小的时候,你问父母要礼物,要游戏机。
如果父母对你们一顿劈头盖脸,说游戏机如何妨碍学习,甚至反过来说你心术不正,玩物丧志。
你们是会感恩戴德,觉得哇,爸妈说得真对,还是感觉到智商被侮辱了?
沟通中,最重要的就是真诚。
而真诚也从来都不是「粗暴武断地下定义,我想啥就说啥,而且你得全盘接受」。
而是要真诚沟通,彼此理解,互相尊重。
这个道理哪怕你是一个七八岁的小学生都明白,还需要别人再次提醒么?
很多人说我很会沟通,其实,沟通不难,掌握了沟通的内在逻辑+适当的技巧,就可以变得很会说话!
关注专栏,里面都是沟通的内在逻辑,非常通俗易懂,小白直接上手!
8.四个技巧,助你变成温柔真诚的夸夸达人
先提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一个很感兴趣的人,而你和他又不熟悉,怎么做才能最快拉近两个人的距离?
相信会有不少人回答:夸他!
这个世界上,恐怕很少有人能够拒绝他人的认可。
夸赞,代表着尊重认可,而尊重,是人类不可或缺的需要之一。
大家都希望被人认可、被人喜欢,从不断的认同中找到归属感,让自己备受压力的心灵得到安慰。
可为什么有些人的夸奖,温柔真诚,充满了力量;而有些人明明真心夸赞,却让身边的人觉得虚假?
其实,有时候不是诚意问题,而是单纯的技巧问题。
夸赞,是沟通的一部分,同样需要技术、练习、和一定的规律。
人们都喜欢被夸奖,可没有人喜欢拍马屁。
如何称赞对方、拉近和对方的距离,是我们在沟通过程中一定需要学习的功课。
接下来,我们将四个技巧,和对应的具体操作案例。
都是可以立刻上手的方法,即使是小白也可以直接用。
方法一:比起物品,人们更希望自己被夸。
夸赞一个人的物品是很容易拉近人和人距离的方式。
今天我们不妨想想,为什么夸一个人的物品,对方会非常高兴?
比如说,你今天选了一件红色的毛衣,这时候有人告诉你,你的这件衣服很好看。
相信你的心情一定不错,接下来想想,对方这么说让你想到了什么?
很大概率是下面几个可能,或者全部都有:
这件毛衣很漂亮。
这件毛衣很适合自己。
这件毛衣性价比非常高。
这件毛衣非常百搭。
……
注意到了么?这些信息同时指向了一个点:穿着红色毛衣的你。
要么是在夸你衣品好,要么是在强调你会花钱,要么是认可你的眼光不错。
总之,看上去夸的是衣服,实际上真正让人高兴的,是自己被人认可。
这其实就是人类的一个共同的心理特性:虽然没有人能够拒绝赞美,不过赞美物品本身,和赞美自己相比,大家还是更希望被夸的是自己。
在了解了这点之后,我们就可以将夸奖技巧升级。
从简单的夸奖物品,变成更加走心、更能吸引对方和你交流的真诚认可。
举个基础的例子:
同样是看到别人的耳环很好看。
A:你的耳环真好看!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回复呢?
一般情况下,要么就是「谢谢」,要么就是「我在 xx 买的」对吧。
但如果对方这么夸:
B:你的耳环真好看,和你 xx 的衣服和发型非常搭配,你是自己搭配的吗?
是不是瞬间觉得更加开心了?感觉可以有很多话去说?
比如:我这个是 xx 风格/我是在 xx 搭配的/是啊是啊,这是我专门搭配出来的……
话头一下子打开了,两个人可以讨论的内容会变得非常的多。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因为前者纯纯的夸奖物品本身,但后者夸奖的不仅是物品,还有当事人的品味。
方法二:要夸就夸,不要画蛇添足
其实很多人不是不会夸人,而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巴。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
如果有个人告诉你:「你这个人真善良!」你大概率会很开心。
但如果这个人继续来一句:「骗子最喜欢找你这种人了,你小心被骗哦。」
诚然,对方未必是恶意。
但听到这句话,有几个人的心情能好起来呢?
我们总是习惯于在夸人的时候说一些建议,从而展示自己对对方的关心。
可是,建议≠糟糕的暗示。明明是在夸奖对方人品好,非要说一句小心被骗,弄得好像善良的人就很愚蠢一样,那听到的人又怎么会接受自己的善意?
有时候,如果在不确定对方是否能接受的情况下,尽量不要乱提建议,造成画蛇添足的效果。
不说,反而会比多说效果好。
等稍微进步一点,遇到类似的情况,就可以说:
「虽然这个社会有很多别有用心的人喜欢利用别人的善良,可你还是选择坚持,你真是不容易。」
这话有什么意思呢?
第一,认可当事人的善良。
第二,不否认社会的现状,起到了提醒的建议。
第三,也可以引出新的话题——比如对方坚持善行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等等。
方法三:换个视角,分分钟发现别人的优点
真诚且聪明的人和我们的差异,还体现在「观察力」。
聪明的人不仅口才好,知道怎么样夸奖对方,也擅长发掘对方的优点,然后表示称赞。
一个很典型的表现是:同样是一个人,这个人身上有不少缺点。
我们可能会说:哎,这个人身上毛病太多了,让我夸我真的做不到,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夸。
聪明的人则会说:这人身上明明很多优点啊,你把那些毛病翻个面,从另一个角度看未必是坏事嘛。
人无完人,真的要挑剔别人的缺点,那实在是太简单了。
而普通人又是人群中的大多数。
普通人的特点是什么?优点可能不那么明显,缺点则不少。
如果真的按照常规的模式,那我们恐怕很难去真诚地欣赏身边的人。
也难怪不少人沉醉于影视剧和小说,毕竟生活中很难遇到完美的人,而完美的人,往往只存在于艺术作品中。
但其实,如果我们学会发掘别人的优点,从积极的角度去看那些负面的信息,那么,我们同样可以像那些聪明人一样,从大把的缺点里,找出各种各样的优点。
优点都找到了,夸人还会难么?
举几个例子:
●这个人比较妈宝:你和你妈妈的关系好好哦,你平时是怎么经营家庭关系、解决代沟问题的呀?对自己的家人都这么关心呵护,你在生活中肯定是个很温柔的人。
●这个人比较任性:你挺有主见的,而且知道怎么样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太会被身边的人摆布,这是一个挺好的习惯。
●这个人比较抠门:你这个人好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别人看到某件物品克制不住想买的时候,你可以克制住。不少人都还没想明白自己适合怎么样的金钱观,感觉你在金钱方面已经有了自己很清晰的认知了。
●这个人比较啰嗦:你很细心啊,会发现很多小细节。
●这个人比较自我中心:你在学校是不是当班干部?感觉很有领袖的气场。
你看,同样的特点,换个角度描述,就变成了夸奖。
既保留了自己的判断,对方听着也很舒服。
当然,说这个并不是要求自己一定要去完全认可对方。
更何况随着时间的推移,谁敢说现在讨厌的人,以后就还是不会喜欢、以后一定利益不相关呢?
给别人一点善意,也是多给自己留一些机会。
不管现在如何不喜欢对方,伸手不打笑脸人,总比当下冲突满满,日后有求于人的时候不得不低头的情况,更有底气和自信。
而这种用相对乐观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也换慢慢影响着你。
让你变得更加宽厚、视野更加广阔、心情也会更好。
一个乐呵呵、见识广、又懂得欣赏别人的人,又怎么会被人讨厌?
方法四:背后夸人,和当面夸人一样重要
看到这里,或许你会有这样的困惑:我知道夸人很重要,可是我因为害羞/和对方起了冲突/自己社恐不擅长说话/不确定自己有没有练习好,没办法直接上手去夸身边的人。有没有什么方法,又能让我保持轻松的状态,又可以去夸到别人呢?
的确有。
这也是很多人没有提到,但非常重要的一个技巧:背后夸人。
相信大家多少都有过下文的经历:
和一个人关系很不错,可是在某个阶段发现,对方在私下说了不少自己的坏话。
那一瞬间的心凉和难过,无论用怎样的补偿都难以弥补。
我国提倡中庸和谐,很少有人主张当面争吵。
没几个人愿意正面硬刚,就算说了,惹得别人生气,双方都下不来台。
可是如果什么都不说,自己心里又不舒服。
所以不少人养成了「当面说好话,背后讲坏话」的习惯。
哪怕是看起来亲亲热热的四人宿舍,可能都有五六个群。
人们相信:私下的表现,更能看出一个人的处世理念和态度。
因此,比起当面的评价,背后的议论有时候更容易被人们当成「真话」。
哪怕这个人面上无数次夸赞对方,但凡私下抱怨一下,分分钟被人认为「你看,这个人果然不是很喜欢某某」,遇到好事者,分分钟把话转达过去,然后背上「两面派」的称号。
这是一个东方特色环境下形成的无奈的习惯。
当面说好话,我们总觉得虚伪、客套、没什么意思,听了也不会太当回事。
当面说坏话,害怕吵起来,双方都不舒服。
只能在背地里发发牢骚,却又要担心被人透露出去。
更不用说人性使然,天下基本没有不透风的墙,但凡难听的话说了出去,很大概率会传到当事人的耳朵。
说到此处,估计你会问:你说的这些,和夸人有什么关系?
关系大了去了。
不妨换个思维想想:
既然我们习惯性地将私下的言论当成真话,那如果我们背地里说别人的好话,不是既不用被人说讨好庸俗,还能够凸显自己的真诚么?
这就是我们所提到的:背后夸人。
想要夸人,又不想显得刻意,可以采用这样迂回的方式。
不当面说你多么欣赏这个人,而是私下告诉别人,再通过别人的嘴巴让对方知道你是多么的欣赏 TA。
代入一下,如果你是 TA,听到别人私下给了自己如此高的评价,是不是挺高兴,觉得比当面的客套更加的真诚呢?
具体过程操作如下:
1、找个你们都认识的朋友,口风不太紧的最好。
2、和他闲聊,然后聊着聊着说:「哎,说到 xx,我下面跟你说的你可别告诉别人啊,这个很重要的,说出来我会很不好意思的。」
对方肯定表示没问题,然后回头就告诉别人。
3、紧接着就可以状似随意地聊起你和想夸奖的对象的事,说:「xx 虽然有怎么样的缺点,但是这个人性格如何的好,工作能力如何的强,我们确实有时候会有冲突,但认识这样的人我真的挺开心的。」
这时候可以欲扬先抑,更显真诚,不过不要说太多对方的缺点,说一两个无足轻重的就行了,不然如果说太多,对方会觉得你在故意打压。
记住,重点是夸,不是嘲。
4、静静等待即可。
没有一个人讨厌被夸奖、被认可。
但也没有人希望自己身边全都是趋炎附势的客套人或者伪善者。
背后夸人虽然迂回,不过更加可以满足对方的心理诉求,这样一来,你的认可也更容易被对方记住。自然,就为之后的良好沟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前文已经说过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因此,无须担心当事人听不到你的好话。
更何况,就算对方真的没听到,你同样好处多多。
试想一下,如果你身边有一个人,从不当面夸人,但背后不吝称赞,很擅长发掘别人的优点,你会觉得这个人很傻,还是认为这个人人品高尚、敦厚低调呢?
来,留个「小作业」,大家可以尝试一下:
你和一个领导关系不是很好。
这个领导工作负责,人品不差,但性格非常较真,经常会因为工作问题和同事产生冲突。
如果你想表达对领导的夸赞,你会在私下怎么说?
不妨思考一下。
以上就是可实操、又能帮你在不失真诚的情况下,温柔又贴心地夸别人的方法。
这些技巧不需要你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练习,利用碎片时间多看几次,和身边的亲友练习一下,很快就能学会。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多观察观察生活中人缘好、会说话的朋友,看看他们是怎么发现别人的优点,而自己,又可以怎么样举一反三。
没有一个人讨厌被认可,不过夸人和任何一门技能一样,都是需要认真学习才能完成的。因此,千万不要在思维上懒惰,多思考,多想想怎么和自己的说话风格贴合。
慢慢地,你会发现:保持自我和接纳别人,其实一点都不冲突,不需要为了让别人开心而放弃自己的真实,我们完全可以让别人真的喜欢上自己。
最后再送两句话,大家一定要看:
- 多看不如一次行动,与其看几百个类似的回答,不如好好研读本文,然后运用到实际中。比如夸赞夸赞自己的父母朋友,爱你的人在得到你的认可后一定非常开心。
- 点个赞,同样是真诚地表达夸奖的方式。我得到了你的支持鼓励,会更加努力,然后产出更多优秀的内容回馈你。
- Author:精进君
- URL:https://loonge.top/article/shejiao
- Copyright: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except for special statements, adopt BY-NC-SA agreement.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